我們統整了在日本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本文介紹了他們的偉大成就、生平和死因,如果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每個人物的連結瀏覽詳細文章。
※如果您透過本文介紹購買或預約商品,可能會有部分銷售額回饋給FUN! JAPAN。
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出生於距今約500年前的1534年,地點在尾張國(現在的愛知縣),是織田信秀的兒子。直到1582年去世,他的生涯可以分為〈年輕時期〉、〈一生的豐功偉業〉和〈最終結局〉三個部分來介紹。
信長的年輕時期:為何被稱為「大傻瓜(大うつけ)」
關於年輕時期的織田信長,記載在信長家臣「太田牛一」所撰寫的史料《信長公記》裡。根據書中記載,「年輕時候的信長穿著異於常人的服飾」,書中也出現了關於他一些「不雅行為」的描述(第56到58頁)。
在街上走時,他毫不顧忌旁人目光,除了栗子和柿子外,甚至連瓜也拿來啃食,並且在街上站著吃麻糬,還會靠在別人身上或雙手掛在別人的肩膀上走路。那時正是社會禮儀端正的時代,所以大家只會稱他為「大傻瓜」。(出自《信長公記——戰國霸王的第一手史料》,和田裕弘著,中央公論新社,2018年)
毫不顧忌旁人目光,在街中啃食食物,這樣的行為相當大膽,而且在當時禮儀端正的社會中,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來,他被評為「大傻瓜」或許也不足為奇。
信長生涯的偉業:桶狹間之戰、驅逐室町將軍、長篠之戰
1552年,父親信秀去世後,信長繼承了織田家。1560年,當時在駿河國(靜岡縣)、遠江國(靜岡縣)、三河國(愛知縣)擁有強大勢力的武將今川義元進攻尾張國。然而,織田軍以少量兵力襲擊了駐紮在桶狹間山這座小山丘上的今川軍,並成功斬下今川義元的首級。這場發生於1560年5月19日的戰爭被稱為「桶狹間之戰」,此戰的勝利讓信長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
1568年,信長與足利義昭一同前往京都。義昭是室町幕府第12代將軍的兒子,哥哥則是第13代將軍,他對表弟義榮成為第14代將軍心生不滿。義昭試圖聯合有力的大名,讓自己成為將軍,最終他確實也成為了第15代將軍。然而,信長利用將軍的權力掌控了政治實權。1573年,信長在戰爭中逼迫義昭投降後,將他驅逐出京都,並摧毀了室町幕府。
1575年,當時由德川家康(後來建立江戶幕府)控制的城池被圍困時,家康向信長求援。信長到達戰場後,設置了三重的防線,並將鐵砲隊分為三列,以三段式布陣,成功擊敗了對方的騎兵部隊。這場戰爭就是「長篠之戰」。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自《織田信長 —— 馳騁於戰國時代的武將(閱讀與研究以了解時代 Minerva日本歷史人物傳)》,(小和田哲男監修、西本鷄介撰文、廣瀨克也繪圖,Minerva書房,2010年)之第22-25頁的內容。
信長迎來的最終結局:本能寺之變
然而,信長的迅速進攻卻突然迎來了終結。這是因為信長被逼自盡,這起事件被稱為「本能寺之變」。
1582年,信長為攻擊控制中國地方的毛利氏,在前往備中國(現岡山縣)的途中,於京都的本能寺稍作停留。然而,他卻在此遭到家臣明智光秀的背叛,最終選擇在本能寺結束自己的生命(《織田信長 —— 馳騁於戰國時代的武將》,第25頁)。據記載,「光秀為何背叛信長舉兵造反,至今仍有許多不明之處」,此事被稱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渡邊大門《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筑摩書房,2019年,第7頁)。
正如被稱為「謎團」所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學者熱議的爭論性主題。本文不會對這一話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但如果您感興趣,可以到圖書館等地查閱關於「本能寺之變」的相關書籍,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
豐臣秀吉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豐臣秀吉這位人物所走過的一生(以下有關秀吉生涯的資訊主要參考《豐臣秀吉——通往天下統一之路——(閱讀與研究以了解時代 Minerva日本歷史人物傳)》(小和田哲男監修、西本鷄介撰文、青山邦彥繪圖,Minerva書房,2010年))。
豐臣秀吉的年輕時代:漂泊、與信長的相遇、懷中暖草鞋
豐臣秀吉於1537年(也有說法認為是1536年)出生於尾張國(愛知縣),是農民的孩子。據說,他從小便被寄養在寺廟,作為學徒被送到米店和鐵匠鋪等地方,但最終都無法持久。傳言他在15歲時曾四處兜售棉布針,但不久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在兒時好友的介紹下,秀吉開始侍奉織田信長。
秀吉擔任換草鞋(※指在主人外出時,負責準備替換的草鞋並隨行的僕人,參考:《SUPER 大辭林》)時,發生了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名為「懷中暖草鞋」。在某個寒冷的冬日,為了讓信長穿上溫暖的草鞋,秀吉將信長的草鞋放入懷中捂熱。然而,信長穿上這雙草鞋後,以為秀吉曾坐在草鞋上,因而責罵了他。不過,在得知事實後,信長對秀吉的用心大為讚賞,從此稱呼他為「猴子」,並十分疼愛他。這段故事講述了秀吉如何用心關懷自己的主人(信長),以真誠的行動打動了信長的心。在此之後,秀吉在信長的麾下展開了他輝煌的飛躍之路。
豐臣秀吉的豐功偉業:天下統一、太閤檢地、刀狩令
在信長的麾下效力,並在戰鬥中表現出色的秀吉,從開始效力起,經過20年的努力,終於晉升為「大名」。1582年,信長遭到明智光秀的背叛,在「本能寺之變」中被迫自刎,這次換秀吉打敗了明智光秀,為信長報仇。當時,信長正朝著統一天下(即「內亂結束,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的目標邁進。繼承信長的秀吉,在1590年平定了北條氏的小田原城(神奈川縣)和奧州(東北地區),實現了夢想中的「天下統一」。
豐臣秀吉推行的著名政策包括「太閤檢地」和「刀狩令」。太閤檢地是指從1582年到1598年,秀吉進行的大規模土地調查,即「調查土地面積和米收成量」。他改變了之前各地檢地標準不一的情況,透過統一計量標準,精確調查可收穫的米量。這裡的「太閤」是秀吉當時的稱號。
另外,刀狩令是規定從農民手中收回武器的法令。戰國時代,由於農民有時會參加戰爭,因此他們擁有武器。透過這項「刀狩令」,秀吉從農民手中收回武器,使「持武器控制的武士」和「繳納歲貢的農民」這兩個階層變得更加明確。
徳川家康

在日本戰國時代及安土桃山時代,德川家康完成了由戰國武將織田信長所提出、隨後由豐臣秀吉所繼承的統一天下(內亂結束後形成一個大國)之計畫,並以開創江戶幕府的形式實現了這一目標,為日本歷史上獨一無二、和平且穩定的時代奠定了基礎。這個統一天下的過程常被比喻為「搗麻糬」,有一首俳句是這麼說的:
「織田がつき 羽柴がこねし天下餅 すわりしままに 食うは徳川」
※這句話的意思是「織田信長搗舂,羽柴(豐臣)秀吉揉捏麻糬,而德川家康則是不費吹灰之力就享用了麻糬」。
德川家康的一生
首先,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看看家康所走過的人生。以下是根據《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的將軍——(閱讀與研究以了解時代 Minerva日本歷史人物傳)》(大石學監修,西本鷄介撰文,宮嶋友美繪圖,Minerva書房,2010年)一書整理的內容,介紹德川的生涯。
德川家康的童年和青年時期:作為其他大名家的人質
德川家康於1542年出生於岡崎城,是三河國(愛知縣)大名松平家族的長子。 當時,松平家被強大大名(東邊的今川家、西邊的織田家)所包圍,從6歲起,家康便成為織田家的人質,而8歲後則成為今川家的人質,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
家康的命運在19歲時迎來了轉機。當時,今川義元在「桶狹間之戰」中敗給了織田信長,家康因此脫離了今川家,結束了作為人質的生活。之後1562年正月,家康在信長所住的愛知縣清洲城締結同盟,並於1566年將姓氏由松平改為德川。
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與豐臣秀吉的鬥爭和關原之戰
1582年,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的織田信長因「本能寺之變」被家臣明智光秀襲擊而自殺後,織田信長的另一位家臣羽柴(豐臣)秀吉擊敗了明智光秀,並繼承了信長的地位。1584年,家康與秀吉之間爆發了「小牧・長久手之戰」,但這場戰爭未能分出勝負,最終兩人和解,並發誓效忠於秀吉。1590年,家康接收了秀吉賜予的新領地江戶(現今的東京都),並進入了江戶城。
實現統一天下的秀吉於1598年去世。秀吉去世後,試圖扶持其繼承者秀賴並掌握實權的石田三成與家康敵對,於1600年爆發了被稱為「天下分裂之戰」的「關原之戰」。全國的大名分成家康率領的「東軍」與三成率領的「西軍」進行對決,最終家康的東軍取得了勝利。
德川家康的晚年:建立江戶幕府
在關原之戰取得勝利後,家康於1603年成為征夷大將軍,並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成為將軍後,家康指揮各地的大名將江戶打造成與將軍身份相稱的城下町。通過填海造地和開墾濕地,大名們的宅邸紛紛建設在江戶城周邊,使得江戶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巨大的城市。此外,從1604年開始,家康推動了包括東海道在內的全國道路建設。他在街道上設立了宿場町,並為了維護治安於關卡嚴格檢查過往的行人。
1605年,家康把將軍職位傳給了三子秀忠,自己則退居駿府城(現在的靜岡縣),以「大御所」的身份繼續掌握實權。然而,由於擔心豐臣秀賴奪取將軍職位,家康在1614年的大阪冬之陣與1615年的大阪夏之陣中,徹底消滅了豐臣一族。大阪夏之陣後,家康頒佈了「一國一城令」,也就是要求「全國的大名只能保留一座城,其餘的全部拆除」。此外,家康還制定了「武家諸法度」,確立了大名們必須遵守的各種規定。
👉介紹《幕府將軍》角色原型ーー徳川家康的生涯、名言以及開創江戶幕府的豐功偉業
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生於1836年,年僅31歲便離世,他的一生雖短暫卻充滿波瀾。他出生於現今的四國高知縣,家中經營布匹與釀酒生意,因此家境較為富裕。他自十多歲開始便學習劍術,並前往江戶(現今東京)繼續深造,但也會定期返回土佐。
龍馬曾一度加入企圖推翻幕府的尊皇攘夷派組織「土佐勤王黨」,之後返回江戶,並參與另一個擁有相同理念的團體。雖然聽起來像電影情節,但龍馬曾計畫刺殺幕府要員勝海舟。然而,最終他被勝海舟說服,理解國際局勢與海軍發展的重要性,遂當場成為其弟子,之後更擔任神戶海軍塾的塾長。
1866年,龍馬成功促成主張幕政改革的薩摩藩(現今鹿兒島)與奉行激進「毀約攘夷論」的長州藩(現今山口)締結了「薩長同盟」。
坂本龍馬之死與對後世的影響
龍馬整理出日本現代化的8項建議(船中八策),主張將政權歸還給天皇。此提案之後呈交給將軍德川慶喜,最終促使其於1867年交還政權。這8項建議成為明治時代(1868~1912年)諸多改革的基礎。
然而,龍馬卻無緣見證其成果,於1867年11月15日(即其生日當天)在京都旅館遭到暗殺。兇手當晚約八點左右出現,趁原為相撲力士的護衛轉身之際襲擊,並殺害了龍馬與其好友。起初,新選組隊士大石鍬次郎被當作兇手並遭處決,但前京都見廻組成員今井信郎亦自白犯案。此外,亦有薩摩藩主使論、新選組犯案論等諸多說法,但真兇至今仍未有定論。
龍馬去世後,與其志同道合的長州藩、薩摩藩、土佐藩聯手對抗幕府軍,爆發了「戊辰戰爭」。這場被視為日本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持續了約1年半,造成超過8,000名士兵喪生。最終,新政府軍獲勝,日本選擇了非排外、依循龍馬構想的現代化道路。
近年高知縣為了紀念坂本龍馬這位當地引以為傲的偉人,將當地機場命名為「高知龍馬機場」。
安倍晴明

安倍晴明(921-1005)是活躍於平安時代的陰陽師,雖然他是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但也成為了許多傳說和故事的原型。他主要專精於咒術、占卜和天文學,在《大鏡》和《今昔物語集》等古典文學中有描寫他操控「式神」的形象。所謂的式神,是不被人眼所見,能變幻形態的鬼神,為陰陽師所使喚。安倍晴明因能自由操控式神而聞名,除了用於詛咒,他也利用式神處理一些諸如鎖門之類的個人小事。
安倍晴明在陰陽寮學習天文學和曆學,當時年約39歲。作為陰陽師,他在46歲時出現在《本朝世紀》這本歷史書中。至於天文博士的身份,則在51歲時登場於貴族所寫的日記中。可以說,安倍晴明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卓越人物,他一直活躍至84歲,且在這段時間裡成為一位傑出的陰陽師。
長久以來精力充沛地活動的安倍晴明,留下了許多卓越的功績,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占卜以及驅除邪氣相關的逸事。其中之一是,他看穿了花山天皇頭痛的原因是前世的頭骨卡在岩石縫隙中,並精確地指出了頭骨所在的位置。當頭骨被取出並放置在寬敞的地方後,花山天皇的頭痛據說也因此得到了緩解。晚年時,安倍晴明成功進行了祈雨,並且獲得了天皇的賞賜,這一事件也被當時貴族的日記所記錄下來。
👉什麼是陰陽師?《陰陽師0》中登場的安倍晴明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新選組

被稱為「幕末」的時代,其起點可以追溯到1853年(嘉永6年)的「黑船來航」。這是指美國的培里為了迫使鎖國的幕府開國而來到日本的事件。
以此事件為契機,提倡「尊敬天皇」、「驅逐外國人」理念之「尊王攘夷」運動在京都興盛起來。伴隨著這一運動,以「天誅」(上天的制裁)為名,針對相對支持開國的幕府派人士之暗殺事件頻發,京都的治安每況愈下,逐漸惡化。
為了整頓這種局面,後來成立了新選組。新選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護衛從江戶前往京都的第14代將軍德川家茂,以「浪士組」之名廣泛招募。(「浪士」指的是失去主人的武士。)
新選組的形成和作用
當時站出來的是近藤勇與土方歲三等人,他們是「天然理心流」道場的成員。天然理心流是源自他們成長的多摩地方(現東京都西側)的劍術流派。由於並非是主流劍術流派,因此曾被嘲笑為「鄉下劍術(いも剣法)」。此外,還有僧侶、流氓和市民等,約有300名擅長武藝的人聚集在江戶。
然而,浪士組在抵達京都後出現分裂。原因在於其中一名領袖持有尊王攘夷的思想。與其分道揚鑣的近藤勇、土方歲三等人,隨後被會津藩(現福島縣會津若松市一帶,當時會津藩的藩主擔任京都守護一職)接管。他們在壬生村設立了屯所,自稱為「壬生浪士組」。京都的居民稱他們為「壬生浪」,對他們充滿了畏懼。
1863年(文久三年),他們在「八月十八日政變」(將尊王攘夷派逐出京都的政變)中首次出陣,因立下功績而受到朝廷表彰,並賜名「新選組」。新選組的主要職責是保衛京都治安,進行市中的巡邏。他們的任務並非軍事活動,而是類似於警察的角色。
與武士文化的聯繫
讓新選組之名廣為人知的是發生於1864年(元治元年)的「池田屋事件」。當時有一個由尊王攘夷派策劃的恐怖計畫,企圖將京都化為火海,而新選組成功地在事前阻止了這場災難。同年,尊王攘夷派的長州藩(現在的山口縣)發動了武力行動,爆發了「禁門之變」,新選組也參與了這場戰鬥。此外,他們的種種貢獻得到了認可,並於1867年(慶應3年)獲得幕臣(江戶幕府直屬家臣)身份,成為真正的武士。
自壬生浪士組成立以來,為了維持組織運作,他們嚴格遵守的一條規則是「絕不可做出背離武士道的行為」。違反者必須切腹以示懲罰。切腹是一種需要極大勇氣的行為,對武士而言,是一種榮譽的死法。
江戶時代是一個長期和平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武士逐漸失去了武士的氣概,不再像武士,甚至背棄了江戶幕府。而新選組卻力圖保持真正武士的精神,他們始終秉持忠義,戰鬥到幕府最終的「戊辰戰爭」。他們的行為正是古代武士文化的典範。
👉「新選組」是什麼?簡單易懂地解說在《銀魂》中登場的幕末武士們
北條時行

自2024年7月起播放的動畫《擅長逃跑的殿下》(原作為《週刊少年Jump》連載中的漫畫作品)最近突然引起了廣泛關注。該作品自播出後立即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熱烈討論,或許很多朋友早已知曉這部作品,主角是一位名叫北條時行(?〜1353年 ※1)的真實歷史人物。
※1 本郷和人 著《北條氏的時代》,文藝春秋,2021年,第290頁
對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來說,聽到「北條」這個姓氏,應該會連想到北條時行可能是一位活躍於鎌倉時代或戰國時代的歷史人物。但要說明他一生中有什麼具體成就恐怕很難,更不用說能立刻回答「他發動了中先代之亂」的人就更少了吧。
本文將根據現存的文獻等資料,介紹歷史人物北條時行的生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