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在日本製作和服所需的布料主要有兩種類型:染色工藝品和織物。染色工藝品根據顏色和花樣等,有各種不同的技法和分類,且每一種都有其名稱。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日本染色工藝品的特點、歷史以及種類等。讓我們一起踏上了解染色工藝品的深奧之旅吧!
※如果您透過本文介紹購買或預約商品,可能會有部分銷售額回饋給FUN! JAPAN。
日本「染色工藝品」的特點
日本染色工藝品和織物用於製作和服及和裝小物等,染色工藝品也被稱為染物(染め物)。這兩者都是使用傳統技法製作的布料,但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答案在於染色的順序。織物是在染色之前先將線染色,再進行織造;而染色工藝品則是先織好白色布料,再用染料染色或繪製圖案的布料。因此,織物稱為「先染(先染め)」,而染織物則稱為「後染(後染め)」。此外,染色工藝品有多種技術和類型,且在發展過程中與當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息息相關。
染色的歷史
日本的染色歷史始於繩文時代,當時使用植物和土壤作為天然染料。到了奈良時代,染色技術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入,且普及了如圖案染色等技術,為現代日本染色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平安時代盛行國風文化,孕育出日本獨特的傳統色彩與圖案,染色技術也得到了提升。結果,根據階級和季節的不同,衣服的顏色開始有所規定,並發展出了透過疊穿薄衣進行「十二單」色彩搭配的文化。
在江戶時代,染色技術更進一步提升,在庶民之間開始流行利用染色工藝品來打扮自己。江戶時代中期,使用多種顏色來繪製圖案的友禪染誕生。
進入明治時代後,隨著來自英國等地的化學染料引進,由於化學染料相較於天然染料成本較低,且能穩定供應,化學染料逐漸普及開來。因此,日本的染色工藝品在各個時代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技術的影響下發展,並傳承至今。
染色工藝品技術
後染布料的染色方法有多種,但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方式是浸染和捺染兩種。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將布料的背面也染色,還是僅染布料的表面。以下介紹這兩種技術。
浸染
浸染是一種將布料浸入溶解於液體中的水溶性染料進行染色的技法。在將布料浸入染液時,若未對布料進行防染處理,則布料會被均勻染成單一顏色;若在布料的某些部分進行防染處理,則這些部分將不會被染色,從而形成具有圖案的布料,此技法的代表性染色工藝品是「絞染(絞り染め)」。絞染是將白布抓起後用線綁緊,製造出絞痕,然後將布料其浸入染液中,使被防染的部分保持白色,形成圖案的一種染色技法。除了用線綁緊外,還可以透過縫合或用木板夾住等方法來進行。
捺染
捺染是一種將圖案手繪於白色布料上的手繪染色技法,也包括使用和紙刻畫圖案的模板,並透過刷子等工具塗抹染料來進行的「型染」等技術。這些技法都是將染料塗抹於布料表面,與能將布料內部染色的浸染不同,捺染只會染到纖維的表面。因此,可以將表面與背面染成不同的圖案或顏色等。
指定為傳統工藝品的代表性染色工藝品:浸染
有松絞・鳴海絞
「有松絞・鳴海絞」是指在愛知縣名古屋市綠區周邊生產的傳統工藝技術。以「鹿子絞(鹿の子絞)」或「縫絞」等技法為分類,總共有約100種技法。這些技法所表現出的濃淡變化和圖案等,展現了手工製作特有的獨特風味,這就是有松絞・鳴海絞的魅力。其根源可追溯至江戶時代初期。當時為了建造名古屋城而來的人們穿著的絞染服裝給了竹田庄九朗靈感,他發明了有松絞・鳴海絞,並將絞染技法應用於三河棉布的手巾上,這便是有松絞・鳴海絞的起源。當時,這種染色工藝品只有有松地區生產。然而,由於附近的驛站「鳴海宿」的旅客經常將其作為伴手禮購買,因此也被稱為「鳴海絞」。這便是有松絞・鳴海絞名稱的由來。
👉 購買有松絞・鳴海絞的商品(Yahoo!Shopping)
京鹿子絞
白色布料用手捏起,一個一個用線等綁起來製作出絞紋,然後染色時保留白色未染的部分,這就是「京鹿子絞」。它是京都府所生產的染色工藝品。京鹿子絞在江戶時代中期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完成後的圖案類似小鹿的斑點,因而得名「京鹿子絞」。這種絞染技法超過50種,每位工匠擁有一種專門的技法,一顆一顆地綁好,每次染色時只染一種顏色,染色的顏色數量越多,這個過程就會重複多次。絞紋的大小通常小的約3.8公分長,會有10到15顆左右的絞染點,有時甚至會小到每個絞紋只有約2.5公釐。由於需要這樣精細的綁結技術來表現圖案,相較於其他染色方法,生產過程會更耗時。完成一件總絞的和服(※1)通常需要1年半的時間,振袖(※2)則可能需要兩年以上,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再加上由於手工操作的微小誤差,每次完成的成品在風格上會有所不同,因此不會有一模一樣的作品,這也是京鹿子絞的魅力所在。
※1 所有布料均用絞染染色的和服。
※2 袖子長的和服,是未婚的年輕女性所穿的正式禮服。
東京無地染
「東京無地染」是將絲織物以單一顏色染色,是染色技法中最基本的方式。然而,將長達13公尺的布料染色並達到均勻的效果並非易事。東京無地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中後期,當時的染布工匠會將布料染成江戶紫色、江戶茶色(紅棕色)、藍色等單色。江戶時代經常發布禁止奢華顏色的「奢侈禁止令」,但即便如此,平民百姓仍然沒有放棄穿著時尚衣物的願望。於是,江戶的無地染和京都的絞染技術開始流行。當時有一句話叫做「江戶紫に京鹿の子」,意思是江戶的紫色最為出色,而京都的鹿子絞染技術最為頂尖,這句話反映了當時以江戶和京都為主的關西地區的流行和品味。這種最頂尖的技術傳承至今,成為了現在的東京無地染。
指定為傳統工藝品的代表性染色工藝品:捺染
京友禪
「京友禪」是京都府所製作的一種染色技法,最早由江戶時代的扇繪師「宮崎友禪齋」所創。這是一種色彩鮮豔且具畫作風格圖案的染色技法。其他技法通常是在布料上直接染色,但友禪染則是將和服製作成型後,再畫上底稿。之後,會在輪廓線上塗上漿糊,防止顏色互相混合,並利用多種顏色的染料手工染色。
除此之外,這一過程還包含了許多步驟,每個步驟由專業的工匠分工完成。然而,這些步驟並非在當時就已經完成,從中可以看出,友禪染是由多個不同時代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匯聚而成的。
完成友禪染後,宮崎友禪齋在加賀地區指導友禪染的技術,並使其傳播到加賀和江戶等地。每個地方的友禪染都有其獨特的特色,其中一個區別京友禪和其他友禪染的特點就是刺繡和金銀箔的華麗裝飾。如今,京友禪也融入了化學染料和數位印刷技術,現今手繪染色的友禪染越來越少,成為一種極為珍貴的工藝品。
加賀友禪
石川縣金澤市周邊地區所製作的「加賀友禪」,是一種在京都由友禪染的創始人宮崎友禪齋指導下發展而來的染色工藝品。其特色是以被稱為「加賀五彩」的藍色、黃土色、草色、古代紫色和胭脂色為基調,呈現出優雅且美麗的色彩圖案。特別是從外圍向中心部位逐漸變色的「暈染(ぼかし)」技法,以及葉片上描繪的「蟲咬痕(虫食い)」圖案,都是加賀友禪的獨特特色。與其他京友禪的不同之處在於,會運用紅色系統所展現的深邃古典色,來描繪開花植物等自然美景的圖案。儘管加賀友禪也有使用噴墨印刷技術,但手繪的加賀友禪則堅持手工製作,並持續守護傳統技法。
琉球紅型
沖繩縣首里市周邊生產的「琉球紅型」是源自於14世紀至15世紀的琉球王朝時代的染色工藝品。「琉球紅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紅型」,另一種是「藍型」。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但都使用了型紙的「型染」技法,並且採用了以漿糊手繪圖案的「筒描(筒引き)」技法。
紅型具有南國特有的鮮豔色彩,琉球王朝的王族和士族女性常將其作為禮服穿著。另一方面,藍型是僅用琉球藍染製成的圖案染品。它是士族階級的日常服或室內服,且只有年長的普通百姓才被允許穿著這種染色工藝品。
守護這些傳統的是由曾侍奉琉球王朝時代王族與士族的紅型三宗家所稱的染織工匠家族中的兩個家族。正因為這兩個家族的貢獻,琉球時代的技藝得以傳承,並被傳遞給了各種人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