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國立文樂劇場」等劇院中觀賞的「文樂」,是於江戶時代初期確立風格的日本傳統人偶劇。「文樂」是操縱穿和服的人偶,搭配音樂一起說故事的一種表演藝術,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在這裡我們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為大家介紹「文樂」。
江戶時代的人偶戲「文樂」是什麼?文樂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文樂」是日本傳統人偶戲「人形淨琉璃」的一種類型,17世紀的一位說唱表演名家「竹本義太夫」以「義太夫節」唱腔的淨琉璃為人偶操作伴奏,確立了文樂的表演形式。「義太夫節」是竹本義太夫所創立的淨琉璃的一個流派,在三味線的伴奏之下,演唱者做出獨特的聲音變化。人形淨琉璃的人氣曾一度超越歌舞伎,各式各樣的劇團反覆興衰更迭,在江戶幕府末年,「植村文樂軒」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劇團。因此,文樂成為人形淨琉璃的代名詞。經歷了盛衰起伏之後,文樂現在已建立世界一流傳統表演藝術的地位。
由三位一體構成的人偶戲「文樂」
文樂是由說唱表演者「太夫」、三味線演奏者和人偶操作者的三位一體一起表演,稱為「三業」(さんぎょう)。「太夫」以「義太夫節」的表演形式,負責扮演所有角色的聲音。透過太夫生動的說唱,故事場景、男女老少們的心情,深入觸動觀眾的心。與太夫一起將故事的情感表現出來的樂器就是三味線。文樂表演通常使用琴把較粗、被稱為「太棹」的三味線,其深沉的琴韻聲,在編織場景及角色情感變化的詮釋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再來就是操縱人偶的「人偶師」(人形遣い, にんぎょうつかい)。負責人偶頭部和右手動作的是「主要操作者」(主遣い, おもづかい),操縱左手的是「第一助手」(左遣い, ひだりづかい) 、操縱腳的是「第二助手」(足遣い, あしづかい)。在人偶師純熟的技術下,人偶彷彿被賦予了生命,靈活地做出各種動作。
文樂表演使用的人偶
人偶的構造可以分解為頭部、四肢、軀幹、服裝和假髮。因此,除了更換人偶的假髮、服裝等打扮,同一個人偶的頭部,還可以透過臉部化妝來詮釋完全不同的角色。人偶穿的和服的後面有一個洞,人偶師將他們的手插入該孔洞中來操縱人偶。文樂的特色就是透過各種機關與技巧,使人偶彷彿活過來一般地靈活生動。
在「國立文樂劇場」等劇院可以觀賞的人偶戲「文樂」有哪些主要的表演劇目?
文樂劇的表演劇目,大部分是江戶時代創作的。文樂的作品大致可分為「時代物」和「世話物」兩種。「時代物」主要是描寫奈良時代到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世話物」則是述說現代的故事。「菅原傳授手習鑑」、「義經千本櫻」、「假名手本忠臣藏」是文樂的三大名作。
Comments